梁溪网|无锡梁溪网|无锡城市生活门户

查看: 530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道减少千条 纳水能力削弱

[复制链接]

2736

主题

2764

帖子

931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14:4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梁溪人家 于 2016-7-26 14:43 编辑

      近日,无锡走出主汛期(即梅雨期),进入了高温天气;而此时,北方开启“暴雨模式”,汛情严峻。暴雨往往凸显出城市建设的“短板”,在汛期过后来反思一下无锡主汛期间的得失,尤为必要。
      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人士介绍,在降雨量是常年平均2倍的主汛期,我市湖、河水位一度超历史,多地出现涝水多、来不及排的现象,撇去雨量多、受流域性洪水压力影响等因素,我市在纳水、排水方面的一些“短板”也亟需补上。

水系调蓄能力削弱,城市纳水能力需提升
      “防汛不仅事关抢险救灾及水利工程,和纳水能力也有关系。”市水利局人士说。如今,我市下50毫米雨的话,不少河道水位要上涨40-50厘米,而在10多年前同样的雨量水位仅上涨约30厘米,造成这一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面率和可蓄水的农田减少了。
      上世纪末以来,我市城市建设速度快,河道被大量堵塞,目前河道数量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已减少约1000条,水面率下降至8%,水系的调蓄能力削弱。同时可在雨天存蓄水量的耕地大幅减少,再加上常州、苏州都建起了大包围,大雨之下我市往往上有客水压境,下有涝水顶托,河道水位拥高不下,很容易造成一些低洼地区水出不去、或因外河水位高而产生倒灌等现象。
      业内人士还担忧的是,我市河道清淤未能持续性统筹进行。2003至2008年,市人大批准骨干河道五年整治规划,一批河道得以清淤整治。“但之后是各市(县)区各自开展清淤,虽然也需上报计划和清淤土方数,但河道有没有及时清淤、有没有清到位就难说了。”业内人士说。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河道淤泥淤积量加快,一般淤泥每年约增厚10-15厘米,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每年有农民罱河泥作肥料,一年淤积量仅3-5厘米。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河道每5-8年就要清淤,否则,易造成河道水容量减少、水体流动慢,进而影响河道蓄洪、行洪能力。为此,我市应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增强道路、桥梁、公园、绿地、河道等对雨水的吸纳、渗透和缓释作用,并加强水系沟通,开展“一盘棋”式清淤,增强城市纳水能力。

一些老旧小区排水标准、管道疏通需加强
      家住绿塔路的徐阿姨谈起月初大雨趟着水去买菜的事就连连叹气:“这几年旁边的马路翻建了好几次,但老小区的排水管还是10多年前建的,一下雨就容易淹,何时能做到大雨不淹啊。”
      我市2008年全面建成城市防洪大包围后,有效解决了老城区、滨湖区等地易大面积受淹问题。“河埒、周山浜等部分地势低洼的老小区之所以容易在大雨时产生积水点,主要是其雨水管道建造时间长,标准低,有的仅0.5年一遇,即仅能应付一小时20多毫米的降水量,有些为两年一遇左右的标准,即能应付一小时40多毫米的降雨量。”市水利局人士介绍。而按当前的排水标准,一般情况下排水管网要达到三年一遇的标准,即能应付一小时55毫米的降雨量。
      当前,我市城市排水呈区域、条线分割,养护要求不统一也导致部分路段易积水隐患难除。市政设施管理部门一位人士说,他们只负责市管道路、桥梁(96条主干道、320座桥梁)设施的养护管理,每年3至6月会对所辖排水管网进行清疏,其他地方的排水管养护管理则由区、街道(镇)负责,相互之间缺少对接和配合。市水利局人士介绍,绿塔路积水点,就是小区老旧的排水管网未能与市政新改造、排水标准提升至五年一遇的解放环路排水管网衔接到位,且排涝站未及时建成所致。梅雨期间,全市受淹住宅5000户以上,其中相当部分是排水不畅引起的。业内人士认为应尽快对易涝地区进行科学排查,有改造条件的要抓紧改造,没有条件改造的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道路、景区防地质灾害,建设需严格把关
      在雨季,山上的岩石、坡面受雨水冲刷,土体含水率大增,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险情。今年梅雨期间,我市出现6起地质灾害险情,大多与不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关。
      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山水西路和盘龙路,由于公路修建年代较早,沿线边坡较陡,有些地方未采取护坡等工程措施,坡面上岩石裸露。前不久强降雨时这里发生了2起崩塌险情,当地管理部门立即采取了封路、专人值守、加强巡查等措施,防止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雪浪山一条沿山道路受雨水冲刷,道路基础垮塌,导致下方部分植被、茶树受损。国土部门人士说,今后在道路建设时,对于一些坡面很陡、容易发生滑坡等险情的地区,要加强工程防护措施,尽快采取削坡、架设格构梁、植生袋等进行复绿,消除隐患。
      我市沿江、沿湖有低山丘陵,山区面积为739.67平方公里,每年都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并设有预警、防范机制。有些人认为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居住或经过的人少,只需在汛期加强值守警戒就行。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地质灾害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且近几年极端恶劣天气时有发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在加强防范的同时,要对紧靠公路、旅游景区等隐患点加紧整治,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在靠近山坡的道路、景点开发建设中更要严格把关,尽可能先削坡、复绿再按照高标准建设,防止新的隐患点产生。 


来源:无锡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