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网|无锡梁溪网|无锡城市生活门户

查看: 456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锡“硬核科创”的下一个故事:区域协同创新 拥抱长三角一体化

[复制链接]

1316

主题

1333

帖子

46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09:40: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创,长三角这个“DNA”愈发鲜明。5月27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由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安徽省宣城市等“两区六市”共建的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在无锡签下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对于无锡来说,无疑打开了区域协同创新的新空间。
  科创,更是无锡的热词,是无锡未来发展的重音。对于创新,这座城市始终抱有开放心态,持续探索着各类协同创新的模式,许多科技协作之花成为产业发展之果。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的共建给了无锡科技业界更多的期待:多座城市能在产业协作上、在研发平台的共享上、在政策的打通和一体化互认上获得互补、合作,精锐的科创资源在城际间形成共鸣,共同打造硬核的驱动力。
  熟悉的名字 谋未来的生长
  湖域面积2338平方公里的太湖,湖岸线长约400公里,沿岸地区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口集中、经济繁荣的江南福地。环太湖城市群经过了多年的错位式磨合,各有优势,并形成了高效的资源配置链条。
  面向未来,科创是谁都不想错过的关键词。
  合作各方,是熟悉的名字。这些太湖湾科创圈城市,在与无锡产业协同创新上早有合作渊源:上海嘉定是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城市之一,无锡的南山车联网小镇与嘉定签署了相关协议;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的宣城,其县级市郎溪是承接无锡产业转移的重要一翼;在去年11月召开的第二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上,无锡和周边的苏州、常州共同发布《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这恰体现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产业协同创新不再是一个城市的事情,而是一个群落的事情。
  合作方向,是未来的生长。科创的重要性,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不言而喻。去年,无锡正式发布了打造太湖湾科创带的规划。此次“环太湖科创圈”的正式签约,意味着打造“科创太湖”成为环太湖地区共同的目标。闻讯的科技业界喜看这一“升级”: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预示着未来城市间的合作范围更广、紧密度更粘连。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共同追求。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长三角以及环太湖城市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城市关系重构的总趋势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关联更加紧密,这是形成环太湖科创圈发展格局的最佳时期。目前科创方面的城市间仍有差距,通过创新联动提振一体化发展动能迫在眉睫。
  协同多元化 新模式待探索
  协同创新不是一个新话题,“坐标在无锡,协同在他处”的故事不少。
  这里有一则“一千平方米、一栋楼、一个生态圈”的故事。去年6月,上海观合医药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无锡观合医学检验所在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正式开业并投入运营,这是2020年无锡(上海)科技合作洽谈会上引进无锡的一个项目。集研发与业务于一体的观合无锡项目,一期共租赁3221平方米,目前已经投资3000万元,引进人才40个,今年年底人才数量可以达到100人。去年年底营收30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1亿元。无论人才数量还是营收,都将实现倍数级增长。
  说起从上海到无锡的项目转移缘由,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企业招商部负责人李俊杰介绍,一方面是因为无锡给出的体量足够有吸引力:上海公司仅有1000平方米,而无锡直接给了一栋楼。二是基于公司股东和阿斯利康的紧密合作,阿斯利康对生态圈企业在客户资源、金融支持等方面,都可以帮助其尽快实现商业化。同时,市区两级近两年出台的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政策力度空前,也是吸引观合这类企业的重要原因。
  协同的力量不仅体现在项目的引育增长之上,也体现在技术的绵绵输出之中。今年3月,由无锡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工研院合作共建的浙江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式启用,其产学研成果已引起其他板块的关注。“上周我们刚刚带队去浙大,和浙大科技园正在谈合作。”滨湖区科技局局长华兆哲认为,浙大之类的大学科技园更注重招引项目、成果转化,孵化有成长性的企业。此前,浙大科技园在浙江省内建了很多分支机构,了解到浙大科技园有到江苏建分园的设想后,滨湖区已多次组团前往,希望通过深入洽谈对接把科技园分园落到滨湖。
  环太湖科创圈共建,城市间的协同创新还有更多的模式探索。区域科创合作共赢也体现在城市主动打破地域限制,主动走出去建科创飞地,实现技术的转移以及管理创新的互动融合。自江阴高新区在上海张江建了无锡首家驻沪科创飞地后,此类飞地离岸孵化模式正在为多个板块追逐。与传统飞地不同,高校希望地方投钱到学校附近建一个飞地,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做基础研究,把项目孵化成熟后再回到当地。上海交大、浙大等和多个城市都有此类合作。最近滨湖区也在上海漕河泾看楼宇载体,准备建驻沪飞地。此外,区域内国家实验室的共建共享,也将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融合发展,进而联动提升这一区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