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网|无锡梁溪网|无锡城市生活门户

查看: 37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在无锡惠山北麓瞻仰“永恒丰碑”

[复制链接]

1316

主题

1333

帖子

46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09:44: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05-03 16:05:03来源:无锡日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无锡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先烈。195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将散葬在全市各处的烈士坟墓集合一处,在惠山北麓光明村严家棚建立无锡市革命烈士墓,后更名为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

如今市革命烈士陵园内,“为国牺牲人民英雄纪念塔”巍然耸立在广场上,在苍松翠柏映衬下庄严肃穆。陵园内墓区共安息着205位英烈的忠魂。纪念碑亭镌刻着135位烈士的生平简历,陵园烈士事迹陈列馆展出了114位烈士的英勇事迹及200余件文物资料。

烈士们的光辉业绩,化成一座座丰碑,在惠山北麓闪烁着永恒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来瞻仰。市革命烈士陵园已成为无锡地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约有300批次3.2万人次来到陵园凭吊祭扫。全市各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经常在陵园举行入队、入团、入党、成人仪式和职业性宣誓。本期寻访红色地标栏目走进市革命烈士陵园,略述几位有代表性的烈士生平,聆听从无锡走出或曾在无锡奋斗的共产党人谱写的一首首英雄壮歌。

高文华:在囹圄中战斗的革命者

1928年3月26日,国民党无锡县公安局突然在周山浜地区大肆搜捕。共青团无锡县委机关负责人没来得及转移,手铐已出现在他面前。被捕时,他镇静地自称叫“程清”。这位“程清”就是中共党员高文华。在狱中,高文华写下诗歌《饿囚之死》:所谓尊严的法律,只是压迫者的工具。可以保障暴虐的官吏,不能护卫贫穷的奴隶。醒来吧,未死的囚徒!死去的,已不能回头。我们要活,就要坚强的奋斗!

高文华于1908年出生于无锡城区,1922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在南京,他废寝忘食地读书,对《新青年》等书刊爱不释手。1924年初夏,高文华听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陆军军官学校的消息,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弃学南下,直奔广州。

高文华在广州参加了军校学生军,在北伐战争中冲锋陷阵。一次攻坚战,他冒着枪林弹雨攀登城梯,第一个冲上城头。在学习和战斗中,高文华结识了许多共产党人,认真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科学大纲》等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他感到,推倒一切恶势力的办法只有宣传革命,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高文华是家中独子,父母体弱多病,多次去信要他回家,并为他在济南铁路局谋得月薪60元的职位,比他在广州的收入要多一倍。高文华回信说:“我是一个革命者,老实说,山东有六百元、六千元一月的事,我都不做,而要做使天下穷苦人将来吃饱穿暖的事体。”

1927年初,高文华随国民革命军由江西向浙江、上海进攻。蒋介石、白崇禧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都拉拢他,但他不为所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高文华离开国民革命军,回到家乡任共青团无锡县委宣传委员,参与无锡农民秋收暴动。农民暴动失败后,高文华临危受命负责全县共青团工作,部署向农村转移。1928年3月,团县委机关迁往周山浜地区,国民党无锡县公安局闻风进行大搜捕,高文华等人当场被捕,随后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江苏第一监狱。

狱中的高文华以笔为刀,开始了新的战斗。江苏省档案馆馆藏高文华1929年狱中写的一册诗,开篇道:“我近来患了一种奇怪的病症,痛得并不奇怪,而是好得奇怪,只要一写字便不头痛,于是一头痛就写字,竟写下了这样一册。朋友!这样一册是我的头痛剂,不知道这一剂药对别的青年人有效用否?朋友,试着罢。”

诗名《人祸》,采用童话形式,以“乌鸦”喻共产党,“人类”喻国民党。乌鸦“鼓励着疲乏的双翅,去寻找抵抗暴风的同情者”,一开始鸟类、兽类、鱼类都不理乌鸦,只有人类表示同情,和乌鸦唤起鸟类、兽类、鱼类一起斗争,然而就在火焰喷张、热血直流的时分,“人类叛了,人类假借了主令,停止一切的斗争。”诗末,高文华呼唤,“威位的不匀,已露出私利的鬼脸,人类最终的命运啊,就由这自私之神主宰,人类的末日啊,就在这第二次火灾!”

高文华在狱中抓紧点滴时间读书。从他部分书信中所提到的要读的书就有近70册,有些马克思主义书籍是加了《圣经》的封面后被送进监狱的。为了能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他在狱中还下功夫攻读英、德、日3种外文。

1931年3月,高文华给家人邮寄了狱中拍的最后一张照片,随后的夏季身体每况愈下,狱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于8月29日凌晨,与世长辞,年仅23岁,枕边还静静放着一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一只红铅笔夹在书缝中间。

许晓轩:小说《红岩》中英雄原型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对狱中的革命者进行血腥大屠杀。临刑前,一位脸庞瘦削的年轻人,向每间牢房的战友道别,随后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临刑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他叫许晓轩,是革命长篇小说《红岩》中许云峰、齐晓轩等英雄的主要原型,曾在无锡这片热土上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如今,市革命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静静地坐落着许晓轩烈士的纪念墓碑。

许晓轩1916年出生于江苏江都,19岁进无锡公益铁工厂任会计,先后参加无锡青年读书会、无锡世界语协会。随后任无锡学社理事和无锡各界青年抗敌后援会理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许晓轩所在的厂方决定将机器设备转运武汉,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将账册、资料装进枕套徒步到达常州,几番周折到达汉口,接着又随工厂迁往重庆。

1938年初,许晓轩由救国会负责人沙千里介绍,参加青年职业互助会活动,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川东青委创办的《青年生活》月刊编委,并负责发行工作。1939年起,许晓轩在重庆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会计为掩护,历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他经常深入工厂,领导、发动群众开展地下斗争,在他的组织发动下,新市区党的工作有了很大起色。

由于叛徒出卖,许晓轩于1940年被捕。他得知哥哥到处设法营救他,他从牢里设法托人带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宁关不屈”这几个字。后来特务提出只要他在悔过书上签字,就可以释放。许晓轩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枪毙请便,要我签字休想。”

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监狱中,许晓轩用秘密方法和党员相互联系,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任临时党支部负责人,组织和领导狱中的地下斗争。他多次带领难友们进行越狱斗争,并拒绝保证不再越狱,曾被罚戴重镣在烈日下做苦工。

敌人为割断他与狱中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将他戴上重镣,关进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残酷折磨和威逼利诱,许晓轩始终不为所动。无可奈何的敌人不得不承认:任何刑具对他都是没有效果的。

翻开许晓轩在狱中的家书,可以感受到这位不屈的革命者温情的一面。在1947年写给妻子姜绮华的信中,他回忆起七年前最后的相聚时光,“我们抱着馨儿在屋后面小山坐着”,仿佛让人看到一对年轻夫妇抱着他们可爱活泼的女儿在山坡上悠闲地玩耍。许晓轩责备自己没有用心帮助妻子补习文化知识,没有尽到改善家庭生活的责任。提起狱中生活,许晓轩没有黯然神伤,他说自己所受的苦只是“外形的”“偶然的”,他清楚苦的来源,“所以想得开,不会悲观失望”,并表示:“如果有机会,我决定是要回来的。”他虽有无限深情,却竭力劝慰妻子无须挂念自己。

许晓轩牺牲在黎明曙光中,三天后重庆回到人民手中。临刑前,他平静地对战友说:“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