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网|无锡梁溪网|无锡城市生活门户

查看: 34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凡中的不凡!致敬劳动者的坚守

[复制链接]

1316

主题

1333

帖子

46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3 08:56: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05-02 13:05:02来源:无锡新传媒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在新征程上铸就新的历史伟业,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担当书写人生华章、用实干镌刻奋斗荣光,为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一”假期首日,记者记录了多位劳动者的“日常”,用一个个镜头再现他们的节日坚守。

劳模陈梁 :对“智造”技术的追求从未松懈

5月1日,许多过年时没回家的同事,选择了这次小长假回去。但刚刚获得无锡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工段长陈梁不放心,早早来到制造中心总装车间里检查生产设备。由于工厂订单应接不暇,惠山区上汽大通无锡分公司决定“五一”节后从原来的一班生产提升到日夜两班,“新工人要培训,生产线要加班,放假了心里不踏实。”憨厚的“80后”宜兴小伙陈梁笑笑说。

从10年前进入上汽大通无锡分公司成为一线操作工人,陈梁就没离开过那3条各175米长的总装生产线,6年前成长为工段长以后,每天他6点半到车间,就要沿着生产线转几遍,看看推车、料架有没有摆放到位,“按照操作规程,每样工具都要‘在位’才不影响当天的工作流程顺畅实施。”

外表粗壮的陈梁,却对精细化生产管理十分感兴趣。“光一个汽车发动机就有200多个零件要拼装上去,一个都不能出错。”陈梁说,他所在的总装车间负责汽车零部件的最后总集成装配,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要一一精准拼装合缝,“光靠人工操作,质量无法保证。”他与车间的工艺经理、设备经理等一起研究,推动智能防错新系统的全线使用。这一电子“监察”系统通过电脑网络检测功能的植入,对生产线上的20个关键装配点位进行监控,并实施产品终端的精准追溯,“任何一个环节发现问题,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并迅速阻断生产。这一系统自2019年启用以来,产品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人防不如技防,智能制造真的很有效。”汽车技术专业毕业的陈梁十分感慨,作为一名成长中的蓝领,他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兴趣盎然,不断学习和实践,使他正在向高级技师职称努力。

车间工段长抓好安全生产和质量是要务。2020年度陈梁在车间生产中引入安全管理工具——PHA预先性危险分析,至年底共完成220条案例分析,改进96项,车间全年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3800余条。精耕细作的工作方式,让车间安全得到保障并圆满完成了年度生产任务。

虽然回一趟宜兴老家不费多少时间,但陈梁很少回去。去年疫情期间,他更显情怀担当。大年初二,上汽大通接到工信部紧急生产防疫物资的通知,面对人员紧缺等情况,没回宜兴的陈梁二话没说,组织总装车间青年员工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保障负压车辆生产,仅用10天就完成了第一批负压救护车改造的任务,后又顺利完成了工信部的“特殊订单”总计632台。“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陈梁说,看到一台台研发出来的新车下线,他非常高兴。2020年12月3日,看着一辆蓝白色的MAXUS EUNIQ 7缓缓驶出整车报交线,成立9年的上汽大通MAXUS迎来了第50万辆整车下线。对陈梁而言,这50万辆车中,至少2/3跟他有关,包含着他和他的同事们的汗水和智慧。

陈梁夫妻两人都在上汽大通无锡分公司上班,忙的时候,两人难得见次面。儿子还不到2岁,平时只能由陈梁的妈妈照管。由于下班时间不固定,陈梁经常晚上9点左右才能到家吃上一口饭。可比起生产安全、跟上销售进度、研发新品下线这些“大事”,陈梁觉得别的都是小事,戴上白手套,轻轻打开刚下线的一辆汽车前盖,他又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去。

劳模陈德:钢炉台上“炼”出多项世界纪录

“像我们搞分厂的,流水线不停,节假日部分人员要轮休,管理层更是要顶上!”5月1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江阴兴澄特钢二炼钢分厂时,厂长陈德正戴着手套和安全帽进行日常巡查,“每天进车间两次,步数就能上万了。”小细节上不难发现,虽然身为厂长,但陈德依然把自己定位在车间一线,他兴奋地和记者分享,这个拥有500多号员工的分厂现在可是兴澄“技术含金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分厂。

正是“江阴地区第一炉合格的转炉钢水”让陈德与炼钢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兴澄在江阴滨江建设新厂区,计划全面引进转炉替代电炉,陈德被委以重任带领50多名新员工前往马钢、武钢学习转炉技术,一走就是一年多。“和学习过程相比,更艰难的是回来以后的调试过程。”陈德记得,为了让新转炉早日投产,他们争分夺秒,“最长的一次3天3夜没回家,72小时一直守在现场,累了旁边歇一会儿,醒了继续进入工作状态。”就这样,江阴第一炉合格的转炉钢水从陈德手中炼成,当年就实现全线达标达产。

从那之后,在钢炉台上,陈德“炼”出了多项世界纪录。作为兴澄的核心技术人员,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世界最大规格合金连铸圆坯;首创当时世界上“最粗”的特钢产品——1000mm合金连铸圆坯;研发成功典型钢种P91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世界上首次以连铸大圆坯方式生产的超超临界高压锅炉管用钢……“全中国所有同类钢厂都知道是个难题,总要有人愿意向顶级难题挑战。”陈德说,解决世界级难题、解决“卡脖子”技术,是兴澄的使命,也是他的使命。

“其实,挑战的背后就是反复试验,百炼方能成钢。”在陈德看来,技术的突破并无捷径可走,只有把握好每一次实验窗口。陈德指着眼前的流水线告诉记者,产线上每天炼的品种都不一样,需要试验的品种有时一个月只有一次机会,这一次机会就显得特别重要,有的时候一次成功了还不行,只有每一次都成功才叫真的成功。正是在这一次次反复试验中,陈德团队还发出了国标超纯净轴承钢,创造了轴承钢氧含量的历史最低纪录,国际上至今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打破这项纪录。

“劳模精神”就这样在炼钢的过程中催化再生。“任何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干出来的!”这是陈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过去,做炉前工时,陈德从师傅们身上学到了经验,也学到了工作的态度,“在上千度的钢水旁边工作,汗流浃背是常态,但师傅们个个乐观开朗,技术上都是行家里手。”现在,成为厂长的陈德也在尽己所能影响着更多的员工,“以前遇到问题是直接解决,现在是教他们去干,要让年轻人顶上来!”在陈德心里,厂不是一个厂,而是一个大家庭,也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