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围绕“江南文化”品牌打造,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惠民的举措、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7平方米,年接受文化场馆服务600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2.4册——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与承载地,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蕴醇厚,文脉绵长。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区,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备,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质量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随处可见。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7平方米,年接受文化场馆服务600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2.4册。
苏州湾大剧院可满足各类室内外大型文艺演出需要
近年来,苏州围绕“江南文化”品牌打造,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惠民的举措、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覆盖城乡、普惠均等、实用高效、群众满意、引领全国、接轨国际”的公共文化服务路径,让新时代苏州的发展更具“温度”、更有“质感”,也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扮靓苏州夜色
触手可及 10分钟文化生活圈全面建成
为百姓打造“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加大数字文化和流动文化服务提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人间新天堂”,一直是苏州努力的方向。
2013年,苏州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6年,苏州成功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多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的“苏州模式”瞄准“升级版”的总要求,先后出台《“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办法》等促进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文件近30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设施布局从“全设置”走向“全覆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随着《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的编制、实施,苏州第二图书馆、吴文化博物馆、苏州湾大剧院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先后投入使用,城乡“10分钟文化生活圈”全面建成。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建有各类博物馆、美术馆151家,公共图书馆831家,24小时图书馆、城市书屋等新型阅读空间116个。苏州还创新设立了“8+X”建设模式,鼓励社区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已实现全市202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与此同时,苏州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创新打造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苏州模式”。其中,“网上借阅 社区投递”服务入围文旅部创新项目奖,张家港文化馆“一中心、双总分、数字化”建设模式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2019年,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个智慧书库,库存可流通图书370多万册,每天可出入库图书2万册。2021年,苏州打造苏州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突破行政区域界线,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通借通还,并与上海图书馆对接,为实现沪苏同城和长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奠定基础。
此外,苏州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江南小剧场”品牌打造,启动江南小书场“三进”工程,推进遍布街头巷尾的公益性小剧场建设,推动苏州评弹、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演出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将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小剧场演出的形式全面传播,丰富旅游资源,不断优化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新环境。而作为文化馆总分馆的延伸和补充,苏州还组织实施了“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计划,正在打造百个具有江南特色、文化品质、审美品位、公共品格的特色文化空间。
创新服务 把文化“种”到群众的生活里
苏州少儿艺术节给孩子最美的舞台
让市民在“家门口”听一曲昆曲评弹,看一场电影话剧,欣赏一场高水准音乐会,享受一段悠闲文化时光,是苏州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苏州积极举办江南文化艺术节、百戏盛典、姑苏八点半、少儿艺术节等大型公益节庆活动,持续开展地方戏曲、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三进乡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的供给面和受众覆盖面,年均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超7万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6000万人次以上,把文化“种”到群众的生活里。其中,“我是你的眼”视障读者活动获中宣部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的“小候鸟”阅读推广服务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苏州成为全国第三、江苏首个获得此奖的城市。